匯聚政商學專家,共話“鄉村振興” 智庫論壇 | 2018.10.19
為更好地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打通“三農”領域產學研合作渠道,促進資源對接與成果轉化,10月19日,華夏幸福三大智庫之一——城市規劃研究院攜手清華大學兩岸發展研究院,在清華大學舉辦第9期華夏幸福智庫論壇——“空間論道:鄉村振興規劃與實踐”。
會上,來自政、商、學三界的200多位大咖齊聚一堂,共話鄉村振興規劃與實踐的提升之道。

“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發展繪制了新藍圖,也提出了新要求。對此,清華大學兩岸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治強在開場致辭中說道:“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社會各界合力推動,頂層規劃與設計對鄉村振興十分重要,因地制宜推動農村發展更為關鍵。本次活動的意義在于讓不同思想與觀點的碰撞,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思路。”
活動當天,與會專家從新時代、新矛盾、新目標與現實狀況四個方面肯定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和重要價值,一致認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而只有實現鄉村振興,才能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業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
此外,包括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原司長李兵弟在內的多位重量級嘉賓,就鄉村振興的戰略規劃、工作重點及美麗鄉村建設實踐、環境治理等現實問題也提出了頗具價值的洞見。
01 《動員與組織:鄉村規劃與建設的關鍵著力點》

欒峰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副教授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鄉村規劃與建設學委會
秘書長
怎么推進鄉村建設,成為當前亟待討論的重要問題。以鄉村建設與規劃的關鍵著力點為題,我們結合具體案例和調查,提出了將鄉村動員和組織作為關鍵著力點,積極吸引多元化社會資源,重塑鄉村集體組織的方法,并且注重引導和扶持鄉村集體組織行動,改變重資本大項目短期密集投入的方式,探索經濟可行、收益提升和分配明確,以較小資本撬動鄉村振興永續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02 《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助力鄉村振興》

梅欣
深圳市城市空間規劃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副院長
我們提出了線性關聯激活鄉村振興新模式,即通過文化線路串聯散落的鄉村和歷史文明,進而產生更具有綜合價值的文化景觀,以空間聯動來構建沿線鎮村產業發展動能,建立大城市向小城鎮、鄉村傳遞能量的新途徑,最終為大眾提供優質的公共生態產品,滿足現代人的健康、人文和生態需求,同時增加鄉村文化自信,激發在外創業村民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
03 《系統鄉村建設的實踐與制度探索》

李兵弟
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
原司長
鄉村振興不單是鄉村自身發展,而是城市和農村兩端發力,城鄉融合的共同發展。鄉村振興需要制度框架、政策體系的支撐,要從改變農村的傳統聚落模式,改善公共服務設施的布置方式,改變以農事為主的社會管理模式入手,促進廣大傳統農村轉化為現代化新農村。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推動農村住房制度的理論構建與實踐創新,進一步拓展城鎮化發展的政府與社會資金渠道,完善制度。在實踐層面,以創新鄉村產業提升與資本引入為路徑,堅持穩就業的就地就近城鎮化方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大力扶持農民企業家獨立發展,促進農村產業多元發展。
04 《鄉村振興的產業模式和華夏幸福實踐》

夏連珠
華夏幸福產業小鎮研究院
院長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鄉村產業發展要以“農”為本,具體包括六種模式:科技農業模式,是高投高產的未來模式;精致農業模式,堅持主業圍繞農產品質量本身做文章,實現品牌增值;六次產業模式,“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技藝活化模式,通過技藝傳承和產品設計兩大關鍵點實現產業復興;原鄉旅游模式,深挖在地特色,小題大做系統集成實現突圍;藝術鄉村模式,永續為綱,通過知名度提升帶動鄉村本地產業發展。在這個方面華夏幸福也做出了嘗試,打造的昌黎葡萄小鎮集合了產業升級、生態修復、文化傳承、美麗鄉村、全域旅游,實現了政府規劃指導下企業與百姓的“共建、共營、共享”。
05 《鄉村主題化的振興實踐》

韓曉光
華夏幸福城市規劃研究院
副總規劃師
鄉村主題化是價值突圍的踐行之路,鄉村主題的打造是實現價值突圍的重點,品牌才是制勝的關鍵。品牌為商品、為鄉村帶來了遠超于本身的價值。當下中國發展起來的鄉村可以概括為天生麗質型、柳暗花明型、移花接木型,每一個成功的鄉村案例,都是通過特色挖掘與理念提升,以小博大,用主題化手法來實現全域消費的延伸。